堅持不懈 勇攀技術高峰
——記第十五屆全國技術能手蘇建軍
《中國冶金報》(2021年10月01日 03版三版)
本報通訊員 王班勇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燒結生產線上,華菱湘鋼燒結工首席技師蘇建軍蹲下身子,仔細端詳著最近新改造的生產輔助小設備,臉上時不時露出笑容。
今年是蘇建軍參加工作的第30個年頭。憑借多年來在技術上的死磕和堅持,他2013年獲得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獲得湖南省技術能手,2019年被評為湘潭市高技能人才,今年6月份又獲得第十五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同時,由他主持的持續降低煉鐵燒結煤氣消耗項目獲得全國鋼鐵行業職業技術創新成果獎。
“難道一輩子就會這點東西?”
1991年,蘇建軍從湘鋼技校畢業,被分配到華菱湘鋼老二燒車間,自此當起了水封拉鏈工。這個崗位屬于燒結生產的輔助崗位,工作內容簡單。“簡單的崗位能這么上心,小伙子不錯!”該車間負責人十分認可蘇建軍對待崗位的態度,很快安排他擔任成品班班長。
在擔任成品班班長的5年多時間里,蘇建軍多次受到表揚,但他心中時常有一絲不甘。“難道一輩子就會這點東西?到退休連燒結專業的全流程生產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想。
不久后,燒結生產線的看火工崗位出現空缺,蘇建軍主動要求調動崗位。領導很吃驚:一是蘇建軍已是班長,日常管理著班組十多名員工;二是看火工崗位收入要比成品班班長少、勞動強度還大。在別人看來,蘇建軍沒有理由去當看火工,但他卻一再堅持,最終領導同意了他的想法。
在新的看火工崗位上,蘇建軍如魚得水:仔細觀察、細心揣摩,練就了“火眼金睛”的高超本領。通過巴掌大的觀察孔,他可以判斷出燒結點火溫度,并且與儀器測出的溫度相差無幾。隨后,經過競聘,蘇建軍又成為配料班班長,著手開展配料工作。
1999年,憑借突出的業績,廠里提拔蘇建軍擔任工段長。原本工段里設有一個工段長、一個副工段長兩個崗位,為了鍛煉蘇建軍,廠里決定由他一人肩挑兩人的職責。剛開始,他心里沒底,但轉念一想,他從水封崗位、看火崗位,再到配料崗位、成品崗位,燒結生產線摸得很透了,也就信心十足。他擔任工段長的第一年,工段兩個班組同時被評為華菱湘鋼的模范班組。
10年的時間里,從發出“難道一輩子就會這點東西?”疑問,到掌握燒結生產工藝,蘇建軍用實際行動和閃亮業績找到了消除這一疑問的答案。
“要對得起大家對我的信任!”
一次,燒結生產線風壓突然從16000帕降到15000帕,怎么也找不出原因。蘇建軍被當班工段長請去支援。他從燒結機的風箱、大煙道,再到電除塵,檢查了一遍又一遍,從前一天的中班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夜班,問題點還是沒有找到。后來上白班的同事在蘇建軍看過很多遍的主風機上發現了問題——風機葉片插銷斷裂。蘇建軍開始反思:搞工藝技術的人不懂設備怎么能行?
對技術的渴望,成了他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動力。蘇建軍狠下決心,要在技術水平上不斷超越。之后,他開始頻繁與其他專業的技術人員交流,積極參與各類項目攻關,全力發揮專業所長,并努力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的技術。即使不當班,當了解到有檢修停產或者項目調試時,蘇建軍也會趕到生產現場,研究設備和生產工藝,驗證一些新的技術。
事上練,比武見。1997年,蘇建軍參加華菱湘鋼的職業技能大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被破格晉升為技師。在2004年湘鋼的職業技能大賽中,蘇建軍與百余名燒結工同臺競技,奪得了燒結工技術比武第一名,獲得湘鋼技術能手的稱號。多年來,他一路考試,一路晉升,成長為燒結工高級技師。大家每每遇到什么生產問題,第一時間總會想到蘇建軍,他也樂于幫忙。
“要對得起大家對我的信任!”蘇建軍總說。他仍在不斷鉆研中,繼續幫助大家解決生產難題。
“能發揮作用就是一種快樂”
今年8月份,2020年度全國重點大型耗能鋼鐵生產設備節能降耗對標競賽結果揭曉,華菱湘鋼1號360平方米燒結機問鼎全國300平方米(含)~400平方米燒結機 “冠軍爐”。消息傳來,他和同事們非常高興。至今,這座燒結機建設和投產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2006年,為建設這座燒結機,蘇建軍和團隊到韶鋼學習。為了全流程學習此類型燒結機的復產工藝,凌晨兩三點,蘇建軍喊醒大家,打著手電,從租住在離廠四五公里的平房步行進廠學習技術。此次學習的知識成功應用在了新燒結機的建成投產中,同時也啟發了他,讓他有了改進燒結機復產過程的念頭。
燒結機復產是燒結機生產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動輒需要四五個小時,過程非常復雜,且經常出現各種問題。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總結,蘇建軍創造了一種可以短時間實現燒結機復產的方法,將原先需要20多臺臺車才能點火成功的工藝減少到一兩臺臺車就能點火成功。他的這項技術不僅在華菱湘鋼得到推廣,而且多次應用到兄弟鋼廠以及同行業其他單位的燒結機建設中。
多年來,像這樣的技術改進或者設備改造還有很多。蘇建軍和團隊改進的增加料層透氣性裝置、料層加水系統等推動了華菱湘鋼燒結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得到了行業同仁的高度認可。
如今,對50多歲的蘇建軍來說,工作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解決現場的生產問題也成了一種快樂。同事好奇是什么推動他堅持不懈,勇攀技術高峰?蘇建軍說,一是對技術持之以恒的熱情,二是善于在工作中尋找技術水平提升的快樂,三是有與團隊共成長的合作精神。“‘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說,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3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覺得能發揮作用就是一種快樂。”蘇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