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鋼燒結也能“短流程”
本報訊 信嗎?原料能從碼頭直接進入燒結機。3月29日,湘鋼生產日報顯示,今年1月6日投產的燒結鐵礦粉儲、配、混一體化短流程新工藝系統將6901噸原料由碼頭直接送入了廠區內的燒結機。根據近3個月運行維護數據測算,該系統每年能減少生產運行成本和各項損耗4000多萬元,2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
“干了30年燒結工作,從沒像現在這樣震撼過。”湘鋼煉鐵廠卸料車間主任匡衛紅站在卸料平臺上直呼沒想到。
2021年,湘鋼在推進450平方米燒結機改造項目過程中,遇到了對應的原料保供碼頭卸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其他碼頭的寬裕卸載能力利用起來?按照這個建議,湘鋼煉鐵廠和設計、設備工程部門迅速行動,很快交出了一個成熟的方案。這個方案包含一條從碼頭到燒結原料場、長度將近2公里的皮帶傳輸系統,以及堆取料機等復雜而冗長的中間環節,投資將近1.2億元。“當時,湘鋼的領導們就想能不能做減法,取消一些中間環節,把原料從碼頭送到燒結機?”匡衛紅說,正是這一想法最終促成了新方案,實現了對傳統燒結混勻料工藝的變革。
匡衛紅介紹,傳統的燒結混勻料工藝流程長、設備密集、占地面積大,僅原料運轉就需要10多天。如果原料成分、質量出現波動,追溯源頭更是非常困難。湘鋼燒結短流程新工藝不僅大幅減少了中間環節,只需一天,實現原料快進快出,減少投資4000萬元,而且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迅速組織調節原料配比,穩定燒結原料質量。此外,湘鋼原本規劃投資近8億元,對12萬平方米燒結原料場進行棚化處理,但隨著新工藝推廣,料場沒有了大規模棚化的必要,又節省一大筆費用。
中間環節的減少,還讓實現智能化變得容易了,很多長期困擾冶金燒結供料系統智能改造的問題得到解決。“原來一條老的燒結供料生產線需要近百人,新工藝只需20多個人。而且勞動強度也降低了,員工不用再風吹、日曬、雨淋地去處理卡料等問題了。”匡衛紅說。
“不過,也有幸福的煩惱。最近員工爭著要去新生產線工作。我告訴他們,公司正把新工藝推廣到其他生產線。”匡衛紅指著一張最新的燒結區域規劃圖說,“燒結工藝短流程化,一下子騰出很大一片土地,盤活了湘鋼的建設布局。以后燒結原料保供的作業生態都會改變。”
相關權威專家表示,湘鋼燒結短流程新工藝的創新成功,是對國家“雙碳”戰略的一次深入踐行。目前,湘鋼正在開展相關9項專利的申報工作。